中国象棋古谱详细介绍一(象棋残局棋谱)-早艺网
首页    更多    象棋    正文

中国象棋古谱详细介绍一(象棋残局棋谱)

发布日期:2021-12-30 18:04:37
来源:早艺网 www.zaoyiwang.com
1
1

    中国象棋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流传下来的象棋谱却为数不多,搜集古谱和整理古谱,无疑地是我们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象棋虽然有着悠久的历史,但是流传下来的象棋谱却为数不多,搜集古谱和整理古谱,无疑地是我们在继承民族文化遗产上的一项重要任务。    

    中国最早的象棋谱是哪一部呢?传说和臆测是很多的,有人说有过“宋谱”,有人说有过“元谱”,甚至有人说有过“五代谱”,但都没有可靠的版本或资料作为佐证。明朝嘉靖元年出版的“百变象棋谱”序文中提到:“赵宋之时,陈搏善棋,尝为谱以教人,妙蕴毕宣,降及于今,代远年湮,坊间刻本,每多残缺,难窥全豹……”。这里所说的陈搏作谱,是很不可靠的,因为当时中国象棋恐怕还没有完全定型;但也可以看到,在明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以前确已有象棋刻本问世,不过到那个时候已经成为秘本而“每多残缺,难窥全豹”了。明朝庚午年间(公元一五七〇年)出版的“适情雅趣”引文中也提及“叙全局有金鹏秘诀,摘变形有梦入神机,奈偶获者珍视玄窍……”;崇祯五年(公元一六三二年)出版的“桔中秘”凡例中也说到“旧谱残局不啻千计”。这些都可以看到在明朝一代与中国的文学、戏剧一样,象棋艺术是有相当的发展的,同时也有各种棋谱问世。但很可惜,直到现在,我们还没能见到“金鹏秘诀”的原本,仅能从“适情雅趣”和“桔中秘”中所整理收集的一部分略知其规;“梦入神机”也只能见到残缺不全的部分原版本。这不能不是一件很大的憾事。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棋谱,大多是清朝一代的作品,象棋艺术在清朝一代是有比较长足的发展的,乾隆嘉庆年间,名手辈出,被认为是中国象棋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但清代许多著名的作品,如国手周廷梅所作的“会珍闻”、“五大臣弈谱”、“蕉竹斋”、“听雨轩”、“渊深海阔”……,也大都“闻其名而末见其面”,有些可能还在世间,有些亦有人加以考订,但由于我们未亲见其善本,或者没有可靠的版本作为证明,不敢相信即是真品,因此还不能一一完整叙述。

    一、《新编纂图增类群书类要事林广记》

    简称《事林广记》,是一部日用百科型的古代民间类书。编者南宋陈元靓,是宋宁宗、理宗时(1195-1264)人。籍贯福建崇安,陈无功名仕历,在故里隐居著书,因此他的事迹不见于正经的史书。他的著作除《事林广记》外,尚有《岁时广记》、《博闻录》三编。

    《事林广记》的成书约在绍定(1228-1233)以后,其原本今已无存,现在流传的元、明刊本,后人作了增广和删改,各种刻本的内容多有出入。1963年中华书局据元至顺间(1330-1333)建安椿庄书院刻本影印的《事林广记》分前、后、续、别四集。内容有:天文、历侯、节序、地舆、郡邑、人事、农桑、帝系、纪年、器用、文艺、官制、刑法等四十多个门类。采集的资料极为广泛,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关于该书的版本除至顺本外还有元至元六年(1340)建阳郑氏积诚堂刻本,日本元禄十二年(1689)翻刻元泰定二年(1325)刻本,明永乐十六年(1418)建阳翠岩精舍刻本,明成化十四年(1478)刻本,明临江府刻本等。这些版本中,至顺本是比较好的一种。

    在至顺本《事林广记》文艺类中收录了两个象棋全局和一个象棋残局,因此该书是现存最早载有象棋内容的书籍。原谱的棋子,红子叫“白子”。双方均是将、士、象、车、马、炮、卒。没有将帅、相象、兵卒等之分。它的着法记录和现在的记录方法不同。它是以一方为准,由左至右算起,这种记录方法比现行的记录方法还要简明。只须认定棋盘的下方左边第一行是一、。。。。。。第九行是九就行了。记谱既方便,又不会发生一、九;二、八;三、七;四、六路等的错误,是一种很方便的记录方法。

    二、《梦入神机》

    这是我们现在所见到的最早版本,它在明朝的时候就已经成为秘本,出版日期,难以考证(有人说是明初洪武年间的作品,但未见可靠的资料),约刊印于明嘉靖之前。全书十卷,现已残缺不全。其中有一部分曾被选编入“适情雅趣”。据云间薛丙增订“梅花泉”,自跋所说,可能该书也和“梦入神机”有些渊源,但“梅花泉”跋言中说它“皆全枰而无残局”,不知是指“梦谱”的最早版本或另有别的版本,已无法了解。我们所见到的是静海郑国钧所搜集的部分版本,据郑君说,这是他于1949年从市集上一位姓杜的杂货摊商那里获得的,据这位姓杜的说,他也是从市集上买来的,原书有十二卷,把它当作废纸用以包货。经郑君再三搜集,只存一、二、三卷残本,计有残局一百八十五局,卷七一册,有残局一百局,共计285图的残局棋势,全书均为图式,未见着法,估计是图着分列,版本和刻印与后来的“适情雅趣”相仿佛,残局都是以胜局为主,局势虽大多简单,但却很精采,至于原谱著者姓氏及序、跋等均没有见到,可惜得很。郑国钧将其中与《象棋谱大全》内的《适情雅趣》雷同的126图,陆续分赠棋友;后又将所余的159图送给福州《象棋月刊》主编林幼如,林又删去与原版《适情雅趣》所同的15图,并与郑补拟着法,书成后在棋友中流传。后又由魏子丹、丁章照修订,于1977年在杭州油印200册赠棋友。1985年蜀蓉棋艺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整理本。今郑、林均已逝世,其后情况,迄今未详。仅知冯锦诸先生存有残页二张而已。该谱原图棋子为黑白两种,但黑子是帅、相、兵,白子是将、象、卒,白方先行。

    从这些残缺不全的版本看来,不完整的四卷就已有近三百个残局,且其中许多局势都是“适情雅趣”所没有的(1570年刊印的“适谱”的引文中曾说:“……玉川徐君,缉购“金鹏秘诀”、“梦入神机”善本,如膺拱壁,不忍私已,以图角胜,乃欣与适情觅豫者共焉,爰题曰适情雅趣,请寿诸梓,以广其传云。”这就是说:“适谱”是集“梦谱”与“金鹏”而刊印的,但就现在所发现的“梦谱”残本看来,“适谱”并没有全部收集进去。),可以看到当时“梦入神机”规模之巨大,材料之丰富,在那时的印刷条件下能出版这样的巨著实在是很不容易的,可惜现在只剩上一鳞半爪,真今人惋惜不已。明代赵用贤、赵琦美父子二人喜藏书,其《脉望馆书目*子类五*象棋》著录《梦入神机》一部,十卷。晁《宝文堂书目》卷下“艺谱”亦著录此谱为徽州府刊印。清初黄虞稷《千顷堂书目》卷十五“子部*艺术类”著录“《梦入神机》十卷”,可知该谱在清初尚完整在世。

    三、《百变象棋谱》

    本书在明代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问世,距现在已有四百八十余年了,清朝康熙及乾隆年间,都曾先后翻印,翻印本除序文有所修改外,其余都和明本一样。“梦入神机”的全本既不能见到,如果这一个版本可靠的话。那么这是现存象棋谱中最早和最完整的版本了。

    这本棋谱共有简短残局七十局,分为胜、和两集,计胜局8局,和局62局。记谱的方法不采用行格位置而仅用文字说明,如:车进将,马河界,象走边等,可以看出早期象棋残局和棋谱记录方法的特色。版藏始康紫霞村,书的扉页中间直书“百变象棋谱”五字,上面横刻“翻印必究”四字,右上角有“新增异样形势,秘传神妙着法”十二字,左下角则有“举手便知”四字(这些显然系书商为招徕生意所加)。书系小型木刻本,除序文两页外,棋式共有三十五页,计七十图。每局上半页横列局名,每行三着,但也有四、五着者,不很一致。每局仅列一种正着,不列变着。图式和一般古谱不同。红黑方向相反,由黑方先走(一般古谱红方在下,黑方在上,由红方先走)。棋子的兵种,红方是将、士、象、车、马、包(炮)、兵;黑方是帅、士、相、车马、包(炮)、卒。书的背脊刻印有“家藏棋谱”四字。根据序文所言,这是将古谱按式样重行刊印的,原谱当属更早的作品,究竞是在“梦入神机”以前的作品还是以后的作品已经无法查考,只能按它重行刊印出版的时间作为根据。现所见版本均是明版清印,主要有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兴发堂刊本,无序,但有“象棋谱引”(广州彭树荣藏本)。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宏道堂刊本,有“引”无序,同兴发堂本。同盛栈刊本,“引”和刊印年月与宏道堂本相同,但书商为了牟利,少印30局,仅40局(杭州胡锦炎藏本)。清文秀堂刊《百变*象棋全谱》本,无序、无“引”亦无刊行年月,但有通常见到的“象棋要诀”和“新增十则”。所列棋局,前后略有出入,其中四个局名,个别文字也有差异(北京佟醒华藏本)。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霁月山房刊《百变奇观*增补象棋谱》本,计66局(缺4局)(北京刘国斌藏本)。

    四、《适情雅趣》

    在现存的古谱中,是最早、最系统、最具有规模的一种,原刊于明朝隆庆四年(公元1570年),由金陵徐芝(字玉川)精选,会稽陈学礼(字养真)校正,全书共十卷,分为八册,卷一至卷六共列残局图式五百五十局,每局均用四个字命名,下附着法提要,如“弃双车马炮胜”、“马挂角双炮胜”等,都有线索可寻,易于领会。绝大部分是红先胜,其中卷五及卷六是实用残局(卷六为和局),卷七及卷八是以上六卷的着法。过去有人以为原书无着法,可能是只看到卷一至卷六部分而产生的误会。卷九、卷十分列“金鹏十八变”前、后集全局着法51局,不论先手、后手都以顺手炮为主,具有快攻速杀,搏杀激烈的特色。从这里可以想到当时顺手炮大约是最流行的布局,其中有顺炮横车破横车一局,是很少见的布局。我们到现在还没有见到“金鹏秘诀”的原本,但从“适谱”所精选的部分看来,“金鹏谱”的顺手炮布局已具有很多的变化,这不能不感谢徐芝所作的努力,保留下这样宝贵的资料。

    “适谱”书内扉页直题“适情雅趣”四个大字,上有“爽心怡神”四小字,右上角列“金鹏十八变”五字,左下角列“三畏、光启堂藏版”字样,这是该书最早的木刻版本。此外还有一种较后的版本,则列“敦化、怀德堂藏版”字样,但版本及内容则完全相同(有棋图550幅,着法551局,其中第227局“舍生取义”局漏图),仅三畏堂本另有一拙逸道人序文,题为“适情雅趣引”,我们现在称这一种版本为“三畏光启堂本”,后一种版本为“敦化怀德堂本”。该谱图式多样,杀法精妙,浅深兼备,有些虽廖廖数着,也甚是微妙。在实战中可以借鉴运用,对初学者提高棋艺大有裨益。

    五、《三才图会》

    《三才图会》是明代王圻、王思义父子编辑的一部类书,刊成于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前后。王圻,字元翰,号洪州,上海人。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曾拜御史,因峭直敢言,忤时相,被调派为地方官,后致仕归里,以著书为事,卒年八十五岁。所著除《三才图会》外,尚有《续文献通考》、《稗史汇编》、《东吴水利考》等。其子思义,字允明,以著述世其家。有《宋史纂要》、《香雪林集》、《故事选要》等书行世。

    明代类书之编撰甚多,然堪称图文并茂,采摭浩博者,首推王氏父子之《三才图会》。该书共一百零六卷,分天文、地理、人物、时令、宫室、器用、身体、衣服、人事、仪制、珍宝、文史、鸟兽、草木等十四门。每一事物,写其图像,加以说明。图文互证,细大毕载,足资钩稽。清代陈梦雷纂《古今图书集成》,颇采摭其图说。

    《三才图会》“人事”一卷中辑录了“象棋局面图式”、“象棋下子法”、“局面名数”、“契九十分”、“象戏”、“象棋数诀”及六个残局等,这些内容均录自元至元六年版《事林广记》,可称吉光片羽,弥足珍贵的棋史资料。

    六、《棋谱秘录》

    这本棋谱的出版年代没有列明,但从它的风格(上列着法,下列棋图)和着法的记录方法看来。与“百变象棋谱”同一类型。共分乾、坤、和三集,坤集后面有“适情二集”字样。因此,估计它较“适谱”晚出,但可能仍是明朝的刊本。书的第一页题有“棋谱秘录”四字,上署“石室道人著”下署“宝翰楼刊行”,上海冯锦诸先生藏。全书都是简短残局,只列局数,不列局名,乾集有残局七十一局,坤集有残局六十八局,和集有残局六十七局,共二百零六局。“乾”、“坤”两集与“百变象棋谱”、“适情雅趣”有很多相同的局势;“和”集:各局则绝大部分为后来的“韬略元机”、“心武残篇”、“百局棋谱”、“竹香斋”等所吸收发展成为更深奥的排局,尤其是“心武残篇”吸收更多。序文后插页刊有象棋式行子指明,载有进、退、平的解释,棋盘所列线格数字由左而右,与通行的计算方法相反,书内正页有“新刻傅先生秘授象棋谱,金溪(今属江西省)傅万钟佐廷精选,后学甥林应祥世瑞校正”等字样,这说明本书不是个人的著作而是选自旧谱的编本。

    七、《桔中秘》

    这是流行最广、影响最大、版本最多的一部象棋谱,也是明朝最后的一部象棋谱。它概括了明朝一代和以前时期的象棋艺术成就,成为象棋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的总结。我们给它这样的评价,是因为:一方面它对后代的棋艺发展有极广泛的影响;另方面在它以后的象棋谱发展了新的局势,而以它为界线标志了前一段象棋艺术的成就。这样的估计大约是不会太过分的。“桔中秘”刊印于明崇祯壬申年间(公元一六三二年),由东海朱晋桢辑著,侄朱尔邺、朱景萧校阅(所见木版、石印本,卷一均是“萧”,卷二则是“肃”)。内页题有“桔中秘”三个大字,后附叙文、凡例、全旨(与“适情雅趣”的“棋经论”大同小异)、残局说、歌诀等,对象棋战略、战术的棋理进行综合阐述和分析。全书分为四卷,卷一、卷二是全局着法,分为得先及饶先,卷三、卷四系实用残局,共有一百三十三局。从内容看,“桔中秘”基本上是选辑“适情雅趣”而成的,其全局部分与“金鹏秘诀”前后集相同,增补不多,但经过一番整理,接变清楚,对后代编写棋谱工作起了示范作用。“心武残篇”凡例中就说到:旧谱接变之法,以朱进之先生“桔中秘”为最善,可使读者易于参变,是编亦仿朱法。残局部分则只选录实用残局,即所谓“局中时见,不可不知者”,很有实际价值。这本书流行很广,现存主要版本有会文堂本衙藏板本137图;扉页直书“适情雅趣”,上面小字“橘中秘”,右上角“金鹏十八变”,左下角“金阊书业堂梓”刊本;清咸丰三年(1853年)味根斋校刊本、本衙藏板本、江左书林藏板本(三四均缺残局3页,计6图);还有无扉页,计残局137图,另外三局附注在第8、16、98局处共140局全(符合朱晋桢《残局说》中“共得百四十局”之数)等。上述各种版本,凡137图者均有附注三局计140局全,131图则均为134局,少三页6局。

    八、《韬略元机》

    清康熙四十六年(公元一七O七年)刊印,全书共有六卷,前四卷是残、排局,后二卷是全局46局。全局部分也系选自“金鹏秘诀”(金鹏诸变),与《适情雅趣》选刊的“金鹏十八变”大同小异;残、排局共有二百零四局,但其中有些局势是互相雷同的。残局的格式与“适情雅趣”相仿,分为“和局”与“红胜局”两大类,但以96局和局为主体;其余108局为红胜局,多数是杀局,少数为实用残局,比较明朝的残局谱已有进一步的发展,着法也较深奥。从这里可以看到这一个时期,中国象棋艺术己开始有了新的发展,残局谱从以胜局为主发展到以和局为主是一个新的变化,成为以后排局----高级残局的出现的开始,反映了棋艺的不断提高和繁荣。

    原书是大型的木刻本,扉页中间直书“韬略元机”四个大字,上首横刻“象棋谱”三字,右上角“李君泰校定”,左下角“文锦堂梓行”。序文末题“康熙四十六年仲冬月张惠春谨识”。书内刻“新选韬略元机象棋谱”九个字,并注有“琅琊王相晋升,金陵张自文心所,汇选。张自美昆所,涂国玺君用,刘沂子浴,合纂。应文玮孔润,张惠春元淑,赵义忠文臣同校。绣谷李君泰,校定。”等字样,有序文一篇。序文中除与其它棋谱一样说了一段“尝闻帝尧以围棋教丹朱,……”等的棋谱序文八股外,特别说到成书的经过是“……不肖奉先君遗训,订正之书无不敬榨梓,此谱寝馈三十余年,以为游戏而易之,望今以思,殆昧所传矣,急攫所镌,但其卷轶散失,因选金鹏诸变以佐之,其间进退弃取之法,神机妙算,非不智者不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矣。因颜之曰:韬略元机。要亦顾其喻意何如耳。康熙四十六年仲冬月张惠春谨识”。现存主要版本有文锦堂刊本。

    九、《万宝全书》

    《万宝全书》,原名《不求人》,相传是由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号眉公,(1558-1639年)所纂辑的一部类书。清乾隆四年(1739年)毛焕文又为之增补。其卷十二“博弈门”中收有象棋排局十一局,一至十局的局名,第一个字均冠以数字,计有“一计害三贤”、“二士入桃源”、“三战吕布”、“四马投唐”、“五虎下西川”、“六将下江南”、“七贤过关”、“八面埋伏”、“九子十登科”、“十三太保”,第11局“不要打去”。所选辑的棋局,多出自《百变象棋谱》,但不是照抄全搬,而是将错局有所改正。它对棋局的走法,一至九路线,均是各从己方左面算起,刚好与现行的线路算法相反。

    十、《梅花谱》

    在“韬略元机”出版的差不多同一个时候,也即是“桔中秘”出版后大约六十年左右的时间,王再越写了著名的“梅花谱”。这是一部既继承前一个时期象谱艺术的成就而又有高度创造性的全局谱。它的功绩是开拓了布局的另一个方向:屏风马对当头炮。而在梅花谱出现以前,从“金鹏秘诀”一直到“韬略元机”都是以顺手炮为布局的基本方向;也可以说,以前各谱的布局,只是做到整理、保存“金鹏秘诀”的基本面目,并没有新的创造。“梅花谱”是什么时候成书的,已不可查考,我们只知王再越是康熙年间大约是公元一六六二年至一七二二年时候的人,假定他是在三十岁左右写这部棋谱,那么,这时正是“桔中秘”出版后六十年左右,也即是“韬略元机”问世的前后。在这个时间出现了象“梅花谱”这样的作品(以及“韬谱”中残局以和局为主酌研究方向)是很自然的,因为从明末清初,中国社会经过一番动乱之后,到这个时候开始出现了比较稳定的状态,文化艺术上有了一些新的发展,象棋自然也不会例外。

    “梅花谱”原书并未刻印问世,仅系手抄流传,这大约和王再越的经济情况有很大关系,梅谱序言中就说过“安蹇先生姓王,名再越,字正已,康熙时人。性刚直,家贫力学,不求闻达,而世无知之者,一身坎坷,抑郁无聊,为象戏以消岁月,得意疾书,爰成六则,名之曰:梅花谱”这篇序言是谁写的,没有注明,也很可能就是王再越的“夫子自道”。但总之可以从这里看到他当时那种贫穷潦倒的困苦状况,在这种“一身坎坷”,“世无知之者”的情况下要用木刻版出版象拱谱当然是很困难的,这一点,和“红楼梦”作者曹雪芹当时的状况颇为相似,“红楼梦”最初也还不是靠手抄本流传于世的吗?但毕竟这是一部极有价值的,影响力很大的作品,就是手抄,也流传很远,影响很大,据说以后乾隆年间,国手周廷梅就曾经修订过梅花谱,以后的“吴绍龙棋谱”,“吴梅圣梅花谱”,“巴吉人反梅花谱”,一直到近代的许多棋谱都受到它很大的影响,这又和“红楼梦’’有相仿之处,足以证明一部具有艺术价值的作品,的确是为人民所喜爱而不完全受一时某些困难条件所限制,终于要流传后世,发扬光大的。

    原谱着法以字代替,即以满盘九十个格线位置,填入九十个字的一首词,以各个不同的字代表一个位置,从某一个字到达某个宇,即表示棋子起着和移动酌终点,另有一种风趣,虽然这不是最好的记谱方法,但也可以看到王再越的文学艺术天才。

    全书共分前后两集,都是全局着法。每集又分上、中、下各三卷,分门别类,对顺炮、列炮、过宫炮、屏风马对当头炮作了专门研究,细致深入,丰富多采,其中“八局屏风马”是全书的精华,开创了象棋布局的另一个方向。

    “梅花谱”标志了中国象棋布局的一个新阶段,对中国象棋艺术的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其中尤以八局屏风马更有高度的发挥,是一部继往开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著名古谱。

相关机构
早艺网

报名请拨打电话:15611181135
或关注公众号:zyw-china

确定